阅读,从最基本信息摄入开始

——谈“初读十问”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

发布时间:2017年11月22日 浏览次数: 【字体:

阅读,从最基本信息摄入开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——谈“初读十问”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

 

   

 

  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的一般方式是: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,或按照一定的阅读目标读,或以高考的考点去指导学生阅读,或以导读提纲的形式引导学生阅读。这些方式导致的结果,往往是许多原本由学生自主阅读时可以摄取的基本信息被忽略,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没有得以培养,阅读兴趣也随之降低。为此,我通过多年的实践,用“初读十问”来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信息摄入开始,指导学生自主阅读,激发学生阅读兴趣,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。

【关键词】高中  语文  自主  阅读

 

目前我们使用的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一册就那么十多篇文章,不少学校又没有足够的选修教材和读本,一册必修教材十来篇文章就教一个学期,往往配套的教辅资料比教材还厚,上面有不少基础练习和扩展阅读,学生花在教辅上的时间远远大于花在教材阅读本身的时间,导致教材阅读不到位,就连教材上最基本的信息学生也没有摄取,由于教辅练习占主导,最终学生的阅读兴趣,阅读能力没有培养起来,致使语文教学效率低下。

《学记》有言:“未卜禘,不视学,游其志也”,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权力,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教材。阅读教学中最忌讳的是学生没有认真自主阅读教材,老师就开始讲课,本来就应该通过教材直接传递信息给学生的通道被教师堵塞,这样学生也就只好通过老师的讲授再去获取教材信息。我认为,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完全可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摄取80%以上的信息,剩下的20%是我们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的问题,而我们多数教师把时间花在了那学生能够自主学习那80%上了,而应该我们老师引领的地方却忽略了。在此,我仅就如何利用“初读十问”引导学生通过最初的阅读摄取教材最基本的信息作一介绍。

所谓“初读十问”是指学生在没有任何工具书、参考书的帮助下,把教材(包括注释)认真阅读一遍后老师提出的十个最基本的问题。学生只要认真阅读了教材就能回答,不需要更多的思考,但是,没有认真阅读,或者阅读抓不住要点,基本上是一个问题都不能回答。这样的问题,可能看起来极为幼稚,可就是这些幼稚问题,我们好多不会读书的学生会忽略掉,因为学生很容易一开始就去思考“微言大义”“艺术特色”“结构特点”“语言特色”之类“有意义”的“重点”问题。

正常的阅读是在阅读过程中自然地摄取信息,不会去带着那么多的预设的问题去阅读,特别是第一次接触文本,基本上可以获取80%应该获取的信息。

我曾以如“初读十问”做个一个小实验,可以证明“初读十问”对学生阅读指导的作用。

我教自选教材《春江花月夜》在长期任教的高中二年级学生和大一中文系(二本学院)新生中进行了对比实验。课文是自己印制的文本,带比较详细的注解,学生花8分钟阅读完全诗及注解。老师开始抽学生,所抽学生都由本班推选的语文素养最好的。

其问题如下:

1.《春江花月夜》的作者是谁,是什么时期的诗人?

2.“海上明月共潮shēng”写出这个“shēng

3.“月照花林皆是霰”中“霰”本意是什么,在此怎讲?

4.“甸”“汀”“浦”有什么区别?

5.“但见长江送流水”的“但”古今词义有何区别?

6.“明月照高楼,流光正徘徊”是谁的诗句?

7.“明月楼”是楼名吗?

8.“此时相望不相闻”中“闻”是“听”的意思吗?

9.“乘月”是坐在月亮上吗?

10.“落月摇情满江树”的“摇情”是什么意思?

这些问题,均是注解中有的,我实验了“初读十问”两年的班,学生的答对率是100%,而大一新生的正确率仅40%,这个结果是我预料到的,因为我在大一新生阅读课文前没有告诉他们我要测试,他们阅读是散漫的,也是不十分认真的,特别对注释会一看了之,不会认真理解和记忆。而我长期使用了“初读十问”的班,学生知道我将会问哪些问题,阅读时十分专注,并有意识记,所以这个差异也不足为怪。

这个差异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?

其一、“初读十问”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,不依赖老师讲解基本知识。实验充分证明,学生能在读书时把自己能够摄取的基本信息充分摄取,不用等老师来讲。

其二、“初读十问”提高了学生自主摄取信息的效率。虽然老师只提了十个问题,然而,这十个问题是从几十类似问题中选出来的,应该说 8分钟时间所获取的知识量是不小的,虽然都还是一些浅层次的知识,问题在于,当我们这些知识没让学生充分摄取时,我们就讲许多这以外的东西,这些本该自主学习掌握的东西要么被忽略,要么被老师讲解取代。

其三、“初读十问”让我的高中语文教学取消了学生预习。语文预习我历来不以为然,因为预习是基于以讲授为主的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,是学生听老师讲课的必要准备。然而,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,哪还有什么预习?一开始就是自主学习,不需要预备学习。从初读十问的结果我们发现,学生自主学习的这些东西,基本不需要老师再讲。只是下一步应该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,这才是我们老师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。

其四、“初读十问”还对增强学生阅读自信心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很好的作用。你可以告诉学生,这十个问题,在你没有读课文之前你是一无所知,你用很短时间初读,你就可以获得很多你以前不曾知道的知识,这就是收获,这就是阅读的意义之一。学生有了阅读收获的成功的愉悦体验,那他就会对此产生兴趣。

初读十问”特别适合于从来没有经过自主阅读能力训练过的学生,一旦学生养成了阅读习惯,掌握了初读摄取基本信息的能力,也这没有多少意义了。因此,它特别适合于高一学生。

在实施“初读十问”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做些实验,首先,当你没有告诉学生要问学生十个问题时,你等学生读完就问,学生一定会正确率很低。第二步,你可以告诉他们,在固定时间里读完课文,要问十个问题,不说问什么,学生回答一定也不会满意,让他们反思,明白自己读书确实不认真,没有摄入最基本的信息。第三步,你可以告诉学生,“初读十问”所涉及的内容绝不超出课文原文内容和注解范围,问题基本不需要多少思考,只是把自己记住的东西说出来就行。

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,他们就知道这十个问题包含哪些了,实际它包含所有教材文本和注释的最基本的知识。只要学生知道这些基本知识应该由自己通过自主阅读来解决,也能够解决时,我们就没有必要再“初读十问了。

“初读十问”长短文章都提十个问,一是为了固定问题的长短,二是提问仅仅是个形式,主要目的还是促进自主学习。

“初读十问”的问题答案十分简短,一般几个字作答。回答时间不宜超过5分钟。

“初读十问”可以印制题单全体测试,更多的是抽一个学生回答,全体学生参加,并自评对错。

“初读十问”作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阅读方法,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,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,它操作简单,特别是在以“自主-合作-探究”教学方式为主的今天,它发挥作更重要的作用。

参考文献:

[1]崔允漷主编《有效教学》[J]—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9.6

[2]向爱平著《学记语文——新课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新视野》[J]—北京,语文出版社,2012,12

[打印文章]